紧扣“一体化”和“高质量”两个关键,实施“四大行动”,建设“四大基地”,打造“五大园区”......《亳州市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三年实施规划(2023-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明确,聚焦“长三角需要、亳州能配套,长三角市场、亳州要供给,长三角成果、亳州可转化”,坚持绿色、生态、高效发展,加快推进农业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装备应用,因地制宜推进改革创新模式,坚持“粮头食尾”“农头工尾”“畜头肉尾”,通过建设一批绿色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、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、搭建一批绿色农产品物流供应平台、创建一批绿色农产品品牌,高起点建设长三角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。
据悉,《规划》确定的总体目标是,到2025年,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1311万亩以上,总产稳定在100亿斤以上;规模养殖场发展到2100家以上,肉蛋奶总产稳定在51万吨以上;蔬果种植面积达150万亩,总产量增加到450万吨;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80家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0家;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4个、农产品加工强园3个;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.9:1;培育区域公用品牌8个、企业品牌8个、产品品牌12个;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0个。
(资料图)
“四大行动”打造绿色生态农业
根据《规划》,实施“亳勃种业”行动、“良田改革”行动、“科技创新”行动和“增绿增效”行动,推动农业生产绿色生态高效。
“四大基地”打造“绿色亳农”品牌
实施“亳勃种业”行动。加快种业振兴步伐,引导种子企业开展良种繁育推广工作。加大育种攻关力度,大力发展适宜本地种植的高产、抗逆、优质新品种,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%以上。加大黄淮山羊、皖北猪、皖北牛、亳州斗鸡等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。加快推进国家级生猪和湖羊核心育种场、省级黄淮山羊保种场和种畜禽繁育场建设。到2025年底,培育高产、抗逆、优质新品种3个,建成中药材种质资源圃1个,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90份,完善黄淮山羊、湖羊现代化种畜禽繁育基地2个,生猪现代化种畜禽繁育基地1个,新扩建现代化种畜禽繁育基地1个。
实施“良田改革”行动。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,强化建后管护机制,全市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政投入由2250元逐步提高到3000元。开展农田水利“最后一米”建设,畅通田间水利微循环系统。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,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%以上。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,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30%以上。稳步推进“一户一块田、一村两作区”“股权联盟”“全托管”等规模经营模式,促进土地规模化、集约化经营,全市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5%。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8万亩,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8万亩,到2025年底,累计完成12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。
实施“科技创新”行动。深化“科技特派员+”制度,推进农业“四新”科技成果转化。强化数字赋能,以“数字应用场景”等项目为抓手,推进智慧农业建设。严格落实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政策,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。开展农机装备制造技术攻关,加快补齐农机研制短板。全市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30%,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%。到2025年底,建成数字农业工厂5个、数字应用场景8个,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1个、粮食烘干中心24个、高标准农机综合示范基地6个、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6个,完成研制新型农机装备9项。
实施“增绿增效”行动。强化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,实施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“两回收”、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“两利用”行动,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。以种养结合、厌氧发酵、管网输送、就近消纳为主线,推广“肥水还田”模式,促进绿色种养循环发展。到2025年,秸秆综合利用率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分别稳定在95%以上,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60%,生物质能源化利用项目达到20个,新增实施“肥水还田”模式养殖场30家。
根据《规划》,紧扣“订单农业”,建设精品粮油基地,实施“生态养殖”,建设优质畜禽基地,实施“绿优工程”,建设绿色蔬果基地,开展“标药种植”,建设道地药材基地,打造“绿色亳农”品牌。
紧扣“订单农业”,建设精品粮油基地。实施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工程,发展订单农业,建立订单生产基地,实行“单种、单收、单储和专用”,打造优质专用粮油升级版。严格粮食储备管理。到2025年,优质专用粮食面积发展到850万亩,粮食储备增加到13万吨。
实施“生态养殖”,建设优质畜禽基地。实施“肉羊扩量”“黄牛振兴”“生猪延链”“家禽提标”等项目,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。坚持规模养殖、集中屠宰,整合畜禽屠宰资源,构建县、区错位发展的畜禽屠宰加工格局,提升就地屠宰加工能力。发展稻渔共作模式,统筹发展圈养桶、集装箱等陆基养殖模式,提高渔业产能。到2025年,能繁母猪保持在14.9万头以上,肉牛年出栏10万头,肉羊年出栏240万头,家禽年出栏1.1亿只,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2万亩。
实施“绿优工程”,建设绿色蔬果基地。大力推进设施蔬果建设,以新建和改造提升老旧设施为重点,促进蔬果规模化种植。统筹发展套种模式,扩大优质蔬果生产能力。大力发展“有机菌菇”,示范推广茶树菇、羊肚菌、平菇、香菇、赤松茸等种植。到2025年,设施蔬菜播种面积75万亩,食用菌产量达4.5万吨、产值3.5亿元。
开展“标药种植”,建设道地药材基地。编制《亳州市中药材绿色种植技术标准导则》,充分发挥亳芍、亳菊、亳丹皮、亳花粉等“四大亳药”品牌优势和国家级亳药产业集群优势,健全中药材质量溯源体系,促进道地中药材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种植。到2025年,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0万亩,累计建成中药材绿色生产基地50个、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基地30个。
打造“绿色亳农”品牌。以农产品“三品一标”认证为抓手,促进绿色农产品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。强化绿色农产品“双推双带”,讲好亳州特色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,为品牌注入文化内涵。到2025年,累计新增“三品一标”认证农产品180个,培育区域公用品牌3个、企业品牌3个、产品品牌6个。
“五大园区”推动农业转型升级
根据《规划》,打造中药材加工产业园、绿色食品产业园、大豆产业园、预制菜产业园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,建设绿色农产品物流供应平台,优化升级农村电商。
打造中药材加工产业园。以道地药材加工为重点,开发花草茶、果茶、养生饮品、药膳等中药保健食品,促进中药材加工企业向“专精特新”发展。以谯城区为重点,打造中药材+花草茶为主的中药材加工产业园,辐射带动中药材产业集群化发展。到2025年,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20家以上,总产值达500亿元。累计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,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。
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园。紧盯巩固提升传统食品、多元发展酒类饮料、支持壮大休闲方便食品,建成特色鲜明、错位发展、产业配套、功能完善的绿色食品产业园区。依托绿色食品加工企业,围绕亳州高新区、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绿色食品及大健康产业,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园,辐射带动全市白酒酿造、风味熟食、蔬果脆片等绿色食品发展。到2025年,园区累计入驻企业90家以上,总产值达600亿元。累计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,产值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。
打造大豆产业园。发挥“涡阳大豆”品牌优势,延伸大豆加工链条,优化大豆产品结构,打造以涡阳高蛋白大豆加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,辐射带动特色粮食加工产业发展。到2025年,园区累计入驻企业40家以上,总产值达70亿元。累计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,产值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。
打造预制菜产业园。加快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,大力打造“药食同源、亳州养生”预制菜品牌,依托道地药材、绿色蔬果、肉类加工等预制菜企业,推广“原料基地+中央厨房+物流配送”“中央厨房+餐饮门店”等模式,打造以蒙城县为重点的预制菜产业园,辐射带动中药材预制菜、面食预制菜、蔬果预制菜、肉类预制菜等产业发展。到2025年,园区累计入驻企业30家以上,总产值达100亿元。累计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,产值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。
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。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,依托农副产品加工企业,打造以利辛县为重点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,辐射带动县、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发展。到2025年,园区累计入驻企业30家以上,总产值达100亿元。累计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,产值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。
建设绿色农产品物流供应平台。加强市场经营和道路体系建设。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、绿色农产品运营中心(展销中心、交易中心)建设,完善农产品市场经营体系。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。推进“四好农村路”、农村巷道建设。强化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、仓储冷链集配中心建设。到2025年,累计提质建设农村公路750公里以上,累计建设仓储保鲜设施60个以上。
优化升级农村电商。加快实施“互联网+”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,培育壮大农村电商主体,培育电商强镇或县域特色电商产业园区,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。开展快递服务民生工程,深化“邮政+快递+电信+商超”合作。到2025年,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60亿元,累计建设标准化村级快递服务站点500个。
记者 武景
标签: